第393章 科举余波-《大明:我的姐夫叫朱标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身为礼部尚书,科举之事本就是在其管辖范畴之内。
    虽然试科举是太子笼络天下读书人的手笔。
    但科举一开,礼部的含权量大大增加,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地位都水涨船高,平白得了这么大好处,只让你当嘴替,揣摩好我的心思,替百官出个主意,不过分吧。
    要么说李善长能当百官之首呢。
    虽说他的能力与当年的刘伯温不能相比,但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,论能力的全面,见识广阔以及揣摩上意,舍得下面皮,刘伯温未必就能胜他。
    听见朱标的点名发问,李善长只略一思索,便会意的出面道:“太子殿下,臣以为,考生心中有怨,合该安抚,以示圣恩。”
    “但试科举已然结束,除却被身籍顶替的考生,其他人无有资格补录再考,否则亦是对大明各省考生的不公。”
    “可天下没有完美无缺之制。”
    “臣遂以为,考生心有不忿,何不以其他的方式再行考察,再派国子监祭酒及六部郎中等去往考察,若真有沧海遗珠,大胆举荐,也不失为一桩佳话。”
    见李善长说到了点子上。
    朱标两眼微眯,也就没有计较他这番谏言中掺杂的私心。
    朝廷推广市科举的意图很明显,就是渐渐取代裙带关系严重的举荐制。
    而李善长这个方法,显然是为举荐制留下了一个后门。
    但此刻他也不好一言否决。
    “既如此,那就令礼部在应天府中专寻一地,布告天下读书人,准予在此地议政议学,不因言获罪,由国子监及礼部联合经营。”
    “但,大明务实。”
    “议政也好,议学也罢,不倡导空谈之风。”
    说着,朱标作沉思状。
    揣摩了一会,才像是替李善长拾遗补缺道:“往后每月,礼部,国子监可准备些考题预览,朝廷也会专门筛选些不涉机密的六部时政政令问政于此,每旬更换考题。”
    “考生自愿参考。”
    “每三月,集召每旬考生头三甲,开一场辩赛,最终三甲,头甲可入国子监,或同试科举中榜考生。”
    “其余二甲三甲,可入国子监旁听。”
    “诸卿以为如何?”
    “殿下圣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