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1章 张旭的新任务-《我的盛世文娱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挑刺,找茬,是人的劣根性。
    心理专家曾经分析,一个人性格中的偏激、挑剔、咄咄逼人,往往源自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满意。
    人性很奇怪,用挑刺、找茬、批评,甚至是咒骂、抨击来宣泄对自己的不满。
    经常这么做的人,往往自己混的不如意,自己在惩罚自己。
    这类人,尤以保守份子居多。
    正因为保守,所以很难适应社会时代发展,看见拥抱时代的人混的好,难免会有心理落差。
    一旦得到机会,就会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。
    这就是为何,之前批评夏青禾的人,以保守的梨园子弟和资深票友居多。
    正是他们自我封闭,保守至极,却又混的不如意,所以对新生事物,充满了攻击性。
    他们只想活在自己的舒适区,不想让世界有任何改变。
    这些保守的梨园子弟和资深票友,也有好的一面。
    他们对传统曲艺和经典剧目,有相当大的执念。
    正是这些人,构成了传统曲艺的最后一块自留地,不至于断了传承。
    可另一方面,也正是这些人,阻碍了传统曲艺的发展。
    他们见到任何创新,都会肆意抨击,把一切试图做新探索的人,都打成异端。
    动则以毁经典的大帽子乱扣,来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性。
    这些人不理解,任何创新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。
    探索,就存在很多的试错。
    不能因为一些小错误,就把探索彻底打成异端,就彻底去否定任何的创新。
    尤其是当传统曲艺已经很不景气,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之际,更不应该有这种保守思想。
    当初就预料到,会有保守份子,攻击夏青禾。
    毕竟,在秦川前世,也发生过这种情况。
    李玉刚,郭德刚等,在弘扬传统曲艺的时候,都曾被恶意攻击过。
    没想到,这一世的夏青禾,依然如此。
    甚至因为她华夏曲艺团少班主的身份,被抨击的更甚。
    好在秦川早有预案,把这个危机化解过去。
    可对于传统曲艺的发扬光大,仍然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。
    传统曲艺,就犹如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歌剧一样,都有很高的欣赏门槛。
    由于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,甚至欣赏门槛,比西方的那些古典音乐和歌剧还要高。
    在古代,传统曲艺大多都是达官贵人,才能接触到的艺术形式。
    毕竟,达官贵人们,有足够的时间和闲心去慢慢欣赏。
    可到了现代,传统曲艺的高欣赏门槛,也成了其发扬光大的阻碍。
    如果不做创新,不与时俱进,必然会路越走越窄。
    光是吸引年轻观众这块,就有很大的问题。
    尽管有很多扶持政策,有很多资金支持,传统曲艺却越来越青黄不接。
    如果传统曲艺,一直需要靠资金补贴生存,那必然会有一天,消逝在历史长河中。
    真有那么一天,才是传统曲艺的悲哀。
    现状如此,却依然有保守份子,顽固到底,不思进取。
    甚至叫嚣,有他们小圈子欣赏就够了,有他们支持就够了。
    不需要发扬光大,不需要让所有人喜欢起来。
    这是何等自私的想法和思维模式。
    这与滚圈那些天天喊地下纯正,抵制大众流行的人,有什么区别?
    任何文化领域,任何艺术形式,主体都是人。
    只有参与的人的基数够大,才能让这种文化和艺术传承下去。
    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,有多少失传的文化和艺术,都是因为小圈子的保守,逐渐消逝。
    岂能因为自己的保守优越感,去阻碍文化的创新、发扬和传承。
    这次,夏青禾用自己的努力,赢得了越来越多梨园子弟的支持和肯定。
    甚至,一个又一个流派的名家,看到了她的努力,甚至不惜让弟子们奉其为尊,给她足够的支持。
    可这却给了夏青禾很大的压力,让她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。
    重到她感觉喘不过气,重到她时时刻刻都觉得担当不起。
    原先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成名,让更多人去关注传统曲艺,了解传统曲艺。
    虽然一开始有保守份子的抨击,但却感动了更多梨园子弟。
    大家奉她为尊,称她为梨园大家,她何德何能,敢受此殊荣?
    夏青禾一时间不知所措,面对网络上,媒体上的一片夸赞和推崇,她不知该如何应对。
    第(1/3)页